山猪(Shanpig)因主要分布于江苏省宁镇丘陵山区而得名。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山猪的中心产区在南京市县北部丘陵山区,南京市其他县区以及镇江、扬州、滁州等市部分丘陵山区也有零星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山猪产区地处长江下游,属于湿润地区,丘陵山地占全区面积的60%,丘陵海拔高度100~300m,丘陵周围的岗地海拔25~50m。年平均气温15.2℃,无霜期225天,年降水量1100mm以上,年平均日照时数1933h。属于带季风气候,具有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特点。土壤为酸性红壤或棕壤,有机质不足。农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饲料作物以玉米、甘薯为主。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历史上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原因,淮北平原地区的居民向江苏南京等丘陵山区迁移,将淮北猪带人饲养,产地青粗饲料来源丰富,养猪以青粗饲料为主。当地农民有放牧与圈养生猪的习惯,山猪还是当地人民传统的年猪,因而促使群众选育体型中等的肉脂兼用型猪,形成了体格健壮、善于奔跑、产仔数多、肉质好、早熟、抗病力强的山猪。20世纪70~80年代,江苏南京、仪征一带的山猪较多,分为马头型、狮头型、鲫鱼头型等。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6年江苏省南京市有山猪种公猪15头、6个血统,种母猪600多头。
20世纪70—80年代江苏大力推广母猪地方良种化,公猪外来良种化,商品猪杂交一代化,山猪和其他地方品种得到大力发展,南京、扬州、镇江等市县曾有山猪母猪11.54万头,南京、扬州等市的许多县有山猪种猪场,有选育群母猪1000余头、核心群母猪200头左右,公猪30余头。90年代后,各县的山猪种猪场先后转产,山猪饲养量逐步减少。
由于区北部丘陵山区交通不便,群众有不吃白猪肉的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外来猪种很难进入这一地区,纯种山猪得以保存下来。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 外貌特征目前山猪有两个类型,即马头型、狮头型。
马头型猪额前皱纹浅而少、呈菱形,嘴筒长而直,耳较小、下垂,背腰较窄、不丰满,臀部斜削,腹部较紧,四肢结实。乳头较细长,多为9对。被毛黑色、较密,体型紧凑。
狮头型猪头稍大[www.nczfj.com],嘴筒短而宽,额部纹深明显,耳大、下垂超过下颌,背腰微凹,臀宽而方正,腹稍大,四肢粗壮、较高,系软弱。乳头粗大,多为9对。被毛黑色、较稀,皮厚、多皱褶,体型不紧凑。
2.体重和体尺 南京市区山猪保护区以及南京市畜禽研究所山猪保种中心于2006年12月进行了山猪体尺和体重测量,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 繁殖性能山猪性成熟较早。公猪平均42日龄、体重9.64kg出现爬跨现象。
据对后备母猪的发情观察,初情期为88.6日龄、体重25.8kg;(141±23)日龄初配。母猪发情明显,发情周期18~21天,产后发情一般为仔猪断奶后3~5天。
群众对公、母猪利用较早,公猪120~150日龄、体重30~40kg开始配种;母猪120~140日龄、体重30~40kg或第三次发情时开始配种。利用年限,公猪3~4年,母猪8~10年、甚至达15年,其繁殖性能见表2。
2.育肥性能 山猪的育肥性能较好。20世纪80年代农村饲养条件下,6月龄生长育肥猪体重60kg左右,平均日增重4009左右。南京市畜禽研究所2005年对24头山猪进行肥育测定,饲养期120天,结果见表3;于2005年3月2日对6头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4。其滴水损失1.65%,熟肉率79.87%,肌肉嫩度32.73N。对比1981年的瘦肉率,两者差异不大。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护区和保种场保护。自2004年开始,南京市畜禽研究所在南京市浦口区石桥镇科技园建立了山猪保种中心,有山猪母猪100多头、公猪15头(6个家系)。2006年建立了区八佰桥、竹镇、马集等山猪保护区。2007年建立了山猪保种登记制度,并制定了保种方案及计划,使山猪的保种工作有了转机。在区的马集、八伯桥等乡镇山猪保护区的保种核心群母猪始终保持纯繁,未开展杂交。山猪作为淮猪的一个类群,1986年收录于《品种志》。
1979—1981年选用长白猪、约克夏猪、杜洛克猪与山猪进行杂交试验,结果见表5。
五、品种评价
山猪对当地生态条件有良好适应性,繁殖性能和育肥性能较好,其群体已经较小,处于濒临灭绝状态,亟须加强保种。今后应扩大群体数量,保护好这一重要的遗传资源。